7月25日168股票配资平台,巫山县两坪乡仙桥村,村民赖明星正在直播推销自己的脆李。记者 尹诗语 摄/视觉重庆
不久前,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的《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》提出,优化供给端、创新流通端、激活市场端,释放多样化、品质化、差异化消费潜力,引领供需结构升级,有力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。农产品消费对农业及相关产业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。重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,孕育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。如何优化供给端、创新流通端、激活市场端,有力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?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,谈谈他们的看法。
——编者
主持人:
朱涛 新重庆-重庆日报记者
专访嘉宾:
靳少泽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
展开剩余86%罗清平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乡村发展研究所所长、正高级经济师
以高品质差异化供给精准对接多元消费需求
重庆日报:在优化供给端方面,如何优化绿色优质产品供给,以高品质、差异化精准对接多元消费需求?
靳少泽:优化供给端的核心在于以绿色化、差异化、品质化为抓手,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整体跃升,形成“需求牵引供给、供给创造需求”的良性循环,推动重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全链条提质增值。通过统一技术、统一管理、统一品牌、统一销售等方式,推广节水灌溉、测土配方、水肥一体化等绿色技术,完善绿色低碳循环的标准化农业产业体系,强化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,从源头筑牢产品质量根基。通过品种培优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,推广抗逆性强、营养价值高的优质专用品种,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标准化生产链条。要做活“土特产”文章,重点发展“巴味渝珍”“三峡柑橘”等区域公用品牌,加大绿色、有机、名特优新、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力度,打造具有重庆特色、广受市场欢迎的“小而美”精品品牌,采用订单农业、定制生产等模式,推动生产端与消费端精准匹配。要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,对参与认证“三品一标”农产品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、信贷支持,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、创造动力。要积极打造“生产基地+中央厨房+冷链物流”等新型农产品供应链和产业业态,缩小流通环节损耗,保障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。要大力推进农产品放心消费环境建设,建立“优质优价”市场机制,运用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质量溯源。
罗清平:一是抓优化布局,促进生态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。要紧扣稳产保供和提振消费,结合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,以质量安全为核心,以绿色、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重点,围绕主导品种和特色产品,深度挖掘农产品优势,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、市、区县“三级”体系,推动生态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。二是抓主体培育,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总量供给。要围绕粮油、生态畜牧、火锅食材等主导产业和柑橘、中药材、榨菜、重庆小面等特色产业,立足种养大户、家庭农场、专业合作社、龙头企业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差异化需求,健全分级分类培育体系,强化农业科技应用能力与市场化经营能力培养,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绿色优质农产品认定力度和生产比重,扩大高质量供给。三是抓标准生产,确保绿色优质农产品质量。要聚焦质量安全和消费需求,积极推进有害生物绿色防控、农产品减肥减药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、有机肥替代化肥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安全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应用,因地制宜推动稻鱼共生、水旱轮作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示范推广,加大保健食品、休闲食品、营养饮品等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转化应用,打造一批爆品爆款,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。
持续延伸农业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附加值
重庆日报:在创新流通端方面,怎样丰富农产品消费场景,持续延伸农业产业链、优化价值链、提升附加值?
靳少泽:创新农产品流通端,需打破传统产销分离的瓶颈,通过场景重构、链条整合、价值挖掘三个维度,推动农业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。一要打破时空壁垒。推动“田间直播间”与社区智慧微仓联动,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网络。依托重庆立体交通优势,布局社区智慧微仓与无人售卖终端网络,解决好流通过程中“出田间地头”的“最先一公里”和“到餐桌嘴边”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打造山城田园综合体等农旅融合示范区,开发采摘研学、民宿餐饮等体验场景,将农产品转化为可体验的消费内容,实现价值倍增。二要补齐冷链短板。通过建设产地预冷、销地集配的物流体系,构建“冷链物流+智慧仓储”基础设施网络,强化预冷分级、低温运输等关键环节,有效降低损耗率,保障生鲜农产品品质稳定。依托电商平台拓展多元消费场景,试点推广“田间直播间+云仓库”等即时配送模式,消费者下单后自动触发采摘、分拣、包装流程,实现从枝头到舌尖的“极速达”。三要强化品牌赋能。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矩阵,构建集生产、销售、传播于一体的产业链延伸系统,提升重庆整体品牌形象,打造具有山城特色的乡村产业。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,整合上下游资源,通过流通效率提升带动生产端标准化、规模化发展,实现农业产业链整体价值跃升。
罗清平:一是深化农文旅融合,延伸农业产业链。推动“产业+文化”深度融合,挖掘红色文化、民风民俗、非遗资源,开发“红色研学+农业体验”等融合场景,创新“四季尝新+采摘体验”模式,推动农产品从“卖产品”向“卖体验”升级。培育“产业+旅游”特色IP,设计“三峡柑橘之旅”等主题精品线路,推动精品民宿、农耕体验、农产品加工等串珠成链,让游客真实体验乡村庭院烟火气,唤起乡愁记忆。二是打造消费新场景,优化农产品价值链。依托主城区重点商圈和区县城市核心商圈,在解放碑、观音桥等核心商业区设立“巴味渝珍”“奉节脐橙”“三峡柑橘”等区域公用品牌旗舰店,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场景。推动优质农特产品进社区、进校园、进企业,完善便利店、菜市场等商业网点布局,满足市民便捷消费需求。三是培育新型业态,提升农产品附加值。打造“乡村旅游+网红打卡”新业态,创新推出田园牧歌式农场、AR/VR体验农庄、休闲康养度假基地。开发“产业+科技”新业态,深入拓展农业科技设施生产景观化功能,打造游乐科技云新场景。发展“中央厨房+冷链配送”新业态,联动“渝味360碗”等美食文化,研发预制菜、精深加工农产品,让“土特产”变成“金招牌”。
发挥好数字经济在开拓农村市场中的作用
重庆日报:在激活市场端方面,如何发挥好数字经济在开拓农村市场中的作用,提升网络消费质效?
靳少泽:市场是商品交换的核心场所。激活市场端,能够降低交易成本、扩大消费半径,使农产品价值在交换中得到充分实现,以有效需求引导生产端的结构性调整,形成供需的良性动态平衡。一要筑好数字基建底座。针对重庆山区物流短板,要加快架起通信“数字天路”,加密偏远乡镇5G基站布局,建设智能化冷链仓储中心,配置新能源冷链运输车队。推广“客货邮融合”模式,整合邮政、公交、快递资源,开通定时定点村级物流专线。搭建市、区县、乡镇三级农产品大数据平台,实时监测供需动态,为生产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撑。二要育好数字新农人群体。加快培育“渝乡创客”等一批“田秀才”“土专家”和能工巧匠,联合高校开设电商运营、短视频营销课程,孵化重庆本土网红、带货达人。建立“数字农场主”认证体系,对掌握物联网设备操作、数据分析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贴息等支持政策。引入东方甄选、美团优选等头部平台设立“数字农业实验室”,示范推广智慧种植、精准营销一体化模式。三要建好数字生态屏障。设立市级农产品电商发展基金,对冷链设备购置给予适度补贴,对规模企业给予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。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,开发专属信贷产品缓解融资难题。加强网络交易监管能力建设,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,营造放心农产品消费环境。
罗清平:一是创新数字消费场景,拓展农村市场空间。鼓励企业通过直播电商、社交电商等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模式,拓展农村线上消费市场。支持实体商业加快数字化、智能化改造,打造新消费体验馆、示范店,完善废旧家电等回收网络,推动农业机械、绿色家电家居等产品下乡。二是培育数字经营主体,激发农村市场活力。依托乡村CEO、乡村合伙人等平台,实施“新农人”培育行动计划,重点培训农村电商带头人、网络直播达人。支持区县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,打造“奉节脐橙”“涪陵榨菜”“巫山脆李”等“土特产”品牌IP。鼓励永辉、重百等商贸企业搭建农产品数字化供应链平台,形成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联动发展模式。三是完善数字治理体系168股票配资平台,优化农村市场环境。健全农业农村大数据资源整合机制,规范农业农村数据资源采集标准,加快跨地域、跨层级、跨部门、跨系统、跨业务数据资源共享开发应用。开发农业农村消费大数据监测平台,动态分析消费趋势。加强农业农村流通领域市场监管,持续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,改善农村消费环境,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。
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